虎軀一震和心中一蕩,據說一個是黃易常用的,一個是金庸常用的,反正都成了他們用詞貧乏的證據。

  這兩個詞到底好不好?還是先從詞義上說起。

  詞義層面:兩詞不具備可比性

  其實它們是很難對等比較的。虎軀一震是個直白的詞彙,是對一個具體形態的直接陳述:男子或類似於男子的身體因為某種原因(多數是極輕微的)震了一下,大抵是遇到了讓對方極為驚奇和意外的景象或者信息。

  心中一蕩卻只是個形容詞,心會蕩嗎?自然不會,心蕩了這還了得?那老兄必離死不遠了。所以心中一蕩只能是一個形容詞,形容什麼呢?基本是感情出軌時候的樣子,心猿意馬,心情歡悅。

  所以這兩個詞屬於不同領域,分別起到不同作用,用對它們的使用頻率比較作者間,誰語言水平高,誰文字能力出色,就如同比較一個使槍的任何一個使刀的人誰武功高一樣,無可比較。除非兩個詞功用相同,都用來表述同一種景象,那麼其使用頻率才具有比較意義。

  詞義範圍上,兩詞最大差異在於,虎軀一震針對的人群非常集中,虎軀嘛,不是誰都能有的,而心中一蕩卻幾乎可以針對除了不知情為何物的兒童外,所有的人群,男人、女人、老人、年輕人,只要他還想著男女之情,就有可能「心中一蕩」。

  然後可比較的東西就來了。

  其實這關鍵是人物塑造能力的比較

  許多人為什麼對「虎軀一震」反感呢?他們說這是黃易文字能力貧乏的體現,其實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反感什麼。虎軀一震體現的不是文字能力,而是作者筆下的人物過於雷同。前文說過,虎軀不是人人都有的,他的主人必是身材雄壯,外形偉岸,並且其性格有強勢的一部分。黃易筆下的人物,從項少龍到浪翻雲,基本都是有虎軀的,其性格也很強勢,都是神通廣大的性格男,這樣的人物一多,一頻繁,自然也就需要時時虎軀一震了。

  但這個詞用的金庸的主角上,有時就顯得不倫不類了。比如韋小寶受了驚,能說他虎軀一震嗎?那是猴軀一震。還有段譽,那個書獃子驚奇了,只能說呆軀一震。金庸筆下有虎軀的人少,自然很難虎軀一震了。不過金庸也吃虧,心中一蕩是老少皆宜的,可用在絕大多數人上,所以只能一蕩再蕩了。其實不光是老金,因為這個詞適用人群廣,又符合國人喜歡含蓄表達的特性,所以即使黃易,還有梁羽生也會頻頻使用,掐指算來,大概也只有不喜歡寫含蓄人物的溫瑞安才不經常這樣蕩來蕩去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修洛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